新周刊由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一款集杂志、新媒体、活动、图书出版与整合营销为一体、极具全国影响力的全媒体传播平台。新周刊一直致力于成为一个时代的观点供应商、资讯整合商、视觉开发商、传媒运营商,始终保持以最敏锐的视角,观察与记录中国社会变迁,独创了一套极具特色的传媒方法论,更是推出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原创话题和深度报道,成为一个时代的体温计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新周刊已发展成为拥有千万级粉丝基础的文化IP,是集杂志、新媒体、活动、图书出版与整合营销为一体、极具全国影响力的全媒体传播平台。
以社会洞察测量时代体温
《新周刊》创刊于1996年,始终保持以最敏锐的视角,观察与记录中国社会变迁,一直承担着时代的体温计角色,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。
以创意策划制造概念美学
拥有二十余载的内容沉淀和资深采编团队,曾创造出“第四城”“飘一代”“低美感社会”等经典概念,以最独特的选题角度,捕捉社会热点、直击情绪痛点、解析未来趋势……
以新锐视角破圈青年代际
新锐青年的聚集地,讨论世界观、生活观、趋势观、城市观、世代观、情爱观……
新周刊是“话题刊物”,是中国期刊文化的一个标志,也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标志。
——张伯海 曾任中国期刊协会会长
新周刊的编辑都具有诗人的气质,诗人办刊,它不具常理,天马行空,所以能够创造出无数的概念,用这些概念来刺激人。
——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《新周刊》对选题的捕捉能力和对选题独特的挖掘能力是领先的。大部分选题是追逐社会热点话题,也不完全跟着时尚热点走。
——黎瑞刚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
每次当想了解中国社会新变化,获取新想法灵感的时刻,都会翻阅新周刊。这是本以“新”见长的杂志。觉得它合适的阅读对象就是25-30岁,希望自己变得更好,热爱文化艺术,关心社会的,有女性细腻特质的男人或者有独立精神的女人。
——胡润 上海胡润百富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
以广州为基地的《新周刊》用它特有的大众媒体语言讲述中国城市正在发生的事情,从时代的角度估价和评说城市及其影响。就是说,它的内容是社会的,方式是时尚的。
——张永和 国际著名建筑师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
新周刊是中国媒体的新锐之旗,更是强势传媒的理想之帜。在新周刊的旗帜之下,由此获得启示、指引、奋进。
——方兴东 浙江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《新周刊》办得好不好不敢说,但中国的电视办得好不好只有《新周刊》敢说。在《新周刊》的“鞭策”之下,所有电视台、频道、节目都力图显得有文化、不弱智。
——陈梁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
有一类杂志的使命就像温总理所说的一样,是让我们仰望星空,直接让我们感触的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灵魂;我觉得《新周刊》正是以此为使命。
——许文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负责人
《新周刊》给我的印象是,感动时热泪盈眶,但是更多的时候嬉笑怒骂,有情商,有智商,然后感觉是在以破坏的方式,其实背后你看到它是在建设。
——白岩松 央视主持人
我一直觉得新周刊是一个小孩的形象,就是他童言无忌,他永葆好奇,他会追问为什么,他会在大家都在对某些规则习惯于隐忍和忽视的时候,他突然说那个皇帝好像没穿衣服。
——杨澜 中国著名女主持人、资深媒体人
《新周刊》是少数可以看的刊物之一,杂志的时尚性与专注度较高,能够以新型现代感的思维关注社会问题。《新周刊》的读者毋庸置疑是层次非常高的,这部分人肯定不是大众。
——李骥 WE Marketing Group联合创始人、国内知名品牌营销策划人
《新周刊》领我们影视文化界的风气之先,是一个非常新锐的,对中国问题非常敏锐的一个杂志。新锐榜虽然不是一个国家大奖,但很有时效性,也很有权威性,更具真实性。
——张谦 八一电影制片厂制片人
在我读的所有杂志中,《新周刊》是把新锐保持得最完好的。在这个变革的年代,无论是开公司还是盖房子,一定要读《新周刊》。
——潘石屹 SOHO中国创始人,执行董事
-优化文章推荐机制:
1.按天切分文章,每日更新尽收眼底;
2.热门文章重点排布,好内容不容错过;
3.自定义内容标签,快速找到你要的。
-增加互动,强化社区体验:
1.自主发图文,表达更流畅;
2.新增议题模块,好内容一起聊;
3.新增个人主页/关注系统,更多线上交流空间。
软件评论
网友评论